北京蜜蜂汇智旗下
联系我们 / 18500214531

全盐产业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全盐百科

文化大餐,“咸甜”之味

时间:2024-10-25 点击:635 【字体:

       金秋十月,沾化海滨,一座座盐山拔地而起,冬枣缀满枝头,到处一派热闹繁忙的丰收景象。
  10月2日晚,大型渔鼓戏《煮海》在区职工大剧院演出。沾化渔鼓戏是传承300年的珍稀剧种,国家级非遗。作为首部反映渤海革命老区题材的渔鼓戏,《煮海》讲述了鲁北地区渤海湾盐工刘满堂率领乡亲们制盐支援八路军抗战的故事,整部戏演出需要2个多小时。过去的渔鼓戏要么是小品小戏,如《村里有个烂筐子》《如此孝顺》等,最长不过二三十分钟;要么是根据老剧本改编的剧目,如《郑板桥》,时间固然长,然而看过开头也差不多能够猜到结尾。这次则不同,新编的涉及抗战题材的冒着“咸”味的大戏,剧团的演员差不多悉数上场,连团长王春贞都饰演了“山本”这一反派角色。音乐、道具、灯光、服饰、化妆、舞美等全部采用现代化设计,与剧情完全契合。两个小时的演出,大剧院内座无虚席,掌声、喝彩声不断。演员谢幕足足用了十多分钟,观众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煮海》演出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位外地来沾的朋友打电话说,他们也想一睹为快。我于是连忙打听,恰巧《煮海》作为入选山东省第十三届文化艺术节的剧目,正在参加评选演出,10月3日晚还要在沾化职工大剧院演出一场。我赶紧替他们张罗,当晚陪着朋友们又观赏了一次。在送朋友们回宾馆的路上,他们无不啧啧赞叹,没想到小地方的渔鼓戏演出了大城市大剧场的效果、大剧种大名家的水平……
  10月9日至11日,省美协为沾化美术骨干开展了一次专题培训。魏百勇、赵英水、樊磊、李恩成四位画家,面对沾化区近百名美术工作者、爱好者,详细讲解沾化冬枣的画法。以沾化冬枣入画,起源于2021年春天,那时滨州美协、沾化美协的画家们凑在一块儿商量:古代梅兰竹菊“四君子”能够进入中国画,成为绘画题材,难道沾化冬枣就不能画成中国画吗?可不要小瞧这个念头,“四君子”入画,从审美角度讲,还比较小众。而沾化冬枣入画就大不相同了,表现对象变了,服务对象也变了,从“小众”审美一下跃升为“大众”审美,用“团结”“多子”“长寿”等吉祥寓意肯定大众劳动、赞美大众生活。为将沾化冬枣入画,自2021年始,滨州、沾化的美术工作者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为了解决具体的技法难题,才有了这次专题培训。省美协副主席魏百勇说,咱们先画基础的,冬枣树的根怎么表现?干怎么表现?枝怎么表现?叶怎么表现?果怎么表现?先掌握基本规律,再研究构图,是S型构图还是三角形构图?然后再丰富画面,加上鸟雀,加上动物,加上人物,加上山水,行不行?在老师们讲座和示范后,魏百勇继续总结说,为进一步推广沾化冬枣画法,沾化可以举办全国性以沾化冬枣为题材的美术大奖赛,设立金冬枣奖、银冬枣奖、铜冬枣奖,吸引全国的画家都来画冬枣,逐渐形成“冬枣画派”……魏主席为沾化勾画着“甜”的前景。
  “咸”和“甜”是沾化两大特色“味道”,滋养着沾化人的味蕾,成为沾化人魂牵梦绕的“乡愁”记忆。
  沾化的其他文艺家也都没闲着,音乐家协会忙着排练全省“村歌嘹亮”现场会的展演歌曲《打起渔鼓唱起来》,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师们奔赴大高镇河东李村拍摄首届渔网展,作家协会筹备“遇见徒骇河”全国散文大赛颁奖仪式,书法家协会忙着组织一次以“冬枣入印”为内容的书法篆刻培训,朗诵艺术协会正在录播长篇广播剧《枣儿香枣儿圆》……这一场场文化盛宴正在沾化大地上密集排开,汇聚成“咸”和“甜”的交响,令人目不暇接。
  春夏秋冬交替轮回体现着大自然的律动,而文艺的蓬勃发展,难道不是人类社会精神需求的外在反映吗?水还是那个水,山还是那个山,天还是那个天,过去可能顾不上,而现在人民群众却实实在在地需要水更绿、山更青、天更蓝。我想,“咸甜”可口的文艺大餐,或许就像一面镜子,准确折射出了时代之需和人民之盼。

1850021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