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中国化工报《启航2025》栏目刊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焕岭署名文章《数字技术融合 传统产业转型》
2月21日,《中国化工报》4版企业园地《启航2025》栏目刊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焕岭署名文章《数字技术融合 传统产业转型》,现将文章转发如下:
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焕岭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晶集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数字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全面推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海晶集团将围绕新模式、新产业、新赛道、新优势加快布局,积极探索传统海盐生产企业转型升级之路,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交上一份靓丽答卷。 加速创新 解锁制盐生产新模式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速创新,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已成为当前阶段的发展主流。 2025年,海晶集团将结合自身盐田生产特点,以基础设施机械化、作业过程自动化、生产管理智慧化为转型思路,进一步解锁“智慧盐田"发展的新模式。 此前,海晶集团通过开展滩晒海盐收、装、放连续化工艺技术及装备研究,先后研制出洗甩一体样机、管道收盐自动堆坨机和潜吸式收盐机电缆自动收放装置,并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从根本上改变了滩晒制盐的季节性生产模式和储运方式,提升收盐作业自动化水平。 2025年,海晶集团将进一步研究收盐机器人、自动化塑苫系统、无人活碴机等技术,力争早日实现传统制盐业与数字技术的有效融合,从“人工经验制盐”向“数字指导制盐”方向迈进;加快推进盐田智能防雨系统技术研究,为实现苫盖、排淡、收苫作业全程无人化,关键防雨作业场景远程可视化、可控化奠定基础。 积极布局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25年,海晶集团将坚定不移开辟绿色能源新赛道,进一步做优做强绿色能源高效开发和综合利用产业,布局发展盐穴、水系圈闭等储能项目,投入新能源制氢项目研究,为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海晶集团正立足自身盐田资源优势,积极谋划“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新能源项目,与南水北调集团共同实施了25兆瓦海晶分散式风电项目。该项目2025年建成后,海晶集团能源结构将得到极大改善,绿色能源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 为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海晶集团将持续在推进低成本、高质量、环保可持续的关键基础材料方面打攻坚战,在前瞻性、战略性氟材料领域打主动仗,持续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加快建设依赖自有技术支持的高端氟材料产业链;主动融入国家、天津市生物经济战略整体格局,积极布局生物制造新产业,将生物制造产业作为企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投资建设千吨级生物发酵制品技术中试平台,借助中国科学院天津工生所等科研院所技术优势,研发并转化羟脯氨酸、依克多因、生物农药原料等多项高附加值生物制造产品。 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海晶集团将加快培养生物制造人才,形成专业人才梯队;充分利用中试平台,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技术合作,加大生物制造产业投入力度,构建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生物制造产业发展链条,建设高附加值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围绕电子芯片、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材料需求,积极布局含氟有机化学品新产业,解决制约我国氟精细化学品高端化发展的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环境友好型有机氟材料氢氟醚的合成技术、全氟聚醚油的合成技术和连续法制备六氟环氧丙烷及综合利用技术,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开发 打造多产业融合新优势 海晶集团具有760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海晶牌"工业盐蜚声中外。多年来,公司在海盐生产基础上,大力发展盐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制盐业为主线、盐田资源综合利用多业态相融合发展的新优势。 2025年,海晶集团将继续打造多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推进“盐、渔、光、储、游”产业一体化建设,形成水面蒸发制盐、水下生态养殖、水上光伏发电的产业新局面;将生产场景雕琢为独具魅力的景观画卷,把生产设备塑造成引人入胜的景点奇观,巧妙规划工艺路线与观光路线,使其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大力发展“一滴海水”产业链,重点打造溴素、溴系阻燃剂、溴素医药中间体产业链,加速在山东、天津等地开展溴下游产业布局,提升海晶集团在溴素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多重叠加,努力打造百亿海品、千年海晶、实力海晶、生态海晶、幸福海晶、和谐海晶,为天津市经济发展贡献海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