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蜜蜂汇智旗下
联系我们 / 18500214531

全盐产业信息网

全盐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全盐资讯 > 新闻快讯

莆盐:千年瑰宝,更添新滋味

时间:2023-06-16 点击:227 【字体:

莆田盐场 许武 摄

  近日,长乐华侨中学700多名高一学生来到莆田盐场,开展了一场奇妙的盐学探秘之旅。莆田盐场位于秀屿区东峤镇,时至今日仍沿袭着最传统的晒盐方式。近年来,当地通过打造主题工业旅游,古老盐田焕新成为研学、旅游、摄影打卡地。

  闽盐享誉全国。我省占有全国传统人工日晒海盐70%以上产量,其中又以莆盐为盛,2022年,莆田海盐产量达10.74万吨,占全省近半。莆田盐场是全国首批中国盐业协会认定的“生态海盐生产基地”,古老的工艺在这里代代相传,已有数千年。这里出产的每一粒鲜美海盐,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一代又一代制盐手艺人的智慧结晶。

煮海为盐 绵延千年

  盐,历来被视为“国之大宝”。千百年来,人们在制盐之路上不断探索。一粒盐,可窥千年风土、历史变迁、人文工艺,牵系着丰富而独特的盐文化。

  《中国盐业史》载:“世界盐业,莫先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世称盐宗。此海盐所由起。”在远古的神话中,煮海为盐的夙沙氏,便被称为海盐之神。

  20世纪50年代,福建出土了仰韶文化时期的煮盐器具,说明在史前时期,东部沿海地区已开始煮制海盐。

  “旧时,劳动人民探索海洋、经略海洋的三大路径,主要是海上交通、海上捕捞与海盐生产,此后逐渐形成沿海百姓赖以生存的传统支柱产业,发展至今。”据《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志》主编吴国富介绍,自古便有“天下之赋,盐利居半”之说,可见盐业是历朝历代重要的经济命脉和税收大宗。

  为何莆田可以在盐的历史版图中独树一帜?“风力、温度决定了海水的蒸发量,也关系着盐的产量。”吴国富告诉记者,人为因素之外,还与莆田独特的自然地理、水文气候优势分不开——

  莆田三湾环绕,浅海滩涂面积广、岸线平缓绵长,十分适合海盐晒制,又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四季日照充沛,受季风气候和台湾海峡风力狭管效应双重作用,常年风力大、风速快、风向稳定,加之海域海水流动性强、水交换频繁,富含多种有益微量元素,水质好,直接影响着海盐生产的效率、品质。

  兴化百姓起先利用海潮出没的滩涂作为制盐池,铺以瓦片,纳入海水,借助阳光晒蒸成卤水,逐步凝出盐粒,此法工效明显,产盐量大增,兴化盐业遂成规模,供销全省。宋景炎元年(1276年),莆田设立了第一个盐场——涵江上里场,为莆田盐场的前身。

  到明代,兴化百姓又发明了“邱盘晒盐法”。据《兴化府志》记载,邱盘就是在地面上有序平整出众多格子,“铺以断瓷,分为畦塍……遇烈日,一人之力可晒盐二百斤”。此法以碎瓷片垫底,提高了盐的洁净度,又充分利用日晒,使制盐成本进一步降低。

  再后来,人们濒海筑堤,挖沟储水,谓之圩,圩内依地势叠土作埂,分为坎与埕,称为盐埕。遇晴日,车水入埕制卤,卤咸戽入坎内,浓缩结晶成盐。随着不断总结、创新,莆田人民的制盐工艺日渐精进,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的操作法则。

守法正源 深醇如故

  从东峤镇出发,穿越弯曲的乡间小道,10分钟便可抵莆田盐场。驻足旷野之上,洁白风机扇叶摇曳,万亩盐田纵横铺展,远山烟岚缭绕,色如墨玉。

  在这里,来自台湾海峡的深层洁净海水经过一道道蒸发池,接受风吹日晒,经由蒸发制卤,直至饱和析出结晶,得到雪白的海盐。

  “莆盐制作工艺繁复,生产仍使用‘七步走水’等古法技艺,让海水层层筛滤、蒸发,生产过程无添加,完整保留了盐本身完整的晶体结构和营养成分。”莆田盐场党委委员、副场长吴文新说,如果将海盐放大端详,可以看到颗颗都是饱满的正六面体晶体,晶莹剔透,足见其品质。

  凡产莆盐,须经过灌池、动卤、旋盐、扒盐、赶混、淋卤、集坨等工序,道道均为人工制作,不含任何添加,因而莆田盐以“颗粒均匀,色泽洁白,松脆易溶,天然健康,口感咸鲜”等特征久负盛名。其中,贡晶盐、福晶盐等7个产品达到绿色食品A级标准,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优质“天日盐”出口韩国,用于制作泡菜等,被韩国民众称为“福盐”。

  莆田盐也受到广大莆籍华侨、海外消费者的热捧,特别是东南亚莆籍或闽籍华侨。吃到家乡盐,便知家乡味,有的餐馆酒楼专门采购莆盐作为调味盐。“莆田盐仍然保留了最传统的制作技艺,带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浓浓的莆仙风味。而‘莆田餐厅’推出的莆田菜,主要以沿海特色小海鲜为主,少不了莆盐的加持,二者相得益彰,更加凸显出海鲜本身的鲜甜醇香。”因为思念家乡味道,2000年,莆田籍华侨方志忠在新加坡开起了第一家莆田餐厅,随着莆仙味道的风靡,目前莆田餐厅在全球已有97家门店。“莆盐是餐厅不可或缺的‘乡愁味道’,更是广大莆籍华侨魂牵梦萦的家乡味和舌尖上的心灵寄托。”方志忠说。

  吴文新告诉记者,整个制盐过程最重要的步骤是“晒”,食盐在晒制过程需要全程人工干预,否则沉淀后的晶体会过大,盐工每天都要对盐坎里的卤水进行旋动,才能使海盐慢慢结晶形成细小的颗粒。

  岁月荏苒,坚守传统的莆田盐场犹如被遗忘在时光沙洲里。为了避免杂质与污染,盐工扒盐、集坨时使用的竹制盐耙,依旧是最原始的“手作品”,一根细长的竹竿、两块薄木片钉上橡胶条子,就是盐工们最趁手的作业工具,轻便又环保。

  “莆盐之所以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其独特地位,主要是在于其完全摒弃了大规模、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受天气影响,莆盐生产周期短、灵活性强,多以‘小坨淋卤’的精细化作业为主,不需要破碎、洗涤,这也造就了莆盐独有的细腻、松脆的优良品质。”天津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党委委员、教授周桓说。

  去年,莆田盐场申报的“福建海盐传统晒制技艺”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目的非遗传承人林国华,正是莆田盐场七工区主任。林国华说,自记事起,家中的祖辈便忙碌于海盐生产制作。

  如今,林国华的儿子也在莆田盐场工作,闲暇时,父携子踏上田埂,讲解传授海盐晒制技艺,感悟先人的制盐智慧。

  “露天作业苦,收入低,全年365日‘看天吃饭’,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来了,盐场的职工整体都以中老年为主。”林国华说,千年技艺需要传承下去,如果有年轻人愿意接触、学习传统制盐技艺,他定倾其所学传授。

以文塑旅 融合发展

  近年来,莆田盐场凭借多张媲美青海茶卡盐湖的摄影作品走红网络,固液并存的卤水滩宛如一面面镜子,两岸青山清晰地投射在被暮光染红的水面,成了一片瑰丽的“天空之镜”,美轮美奂,引人入胜。除了是我省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莆田盐场还是“全国摄影创作基地”“福建省旅游观光工厂”。

  “它有山水林田湖草沙组成的多样地理形态、古朴自然而又壮观俊丽的生态风光,将盐田的资源禀赋转换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动能,潜力巨大。”据莆田盐场党委书记、场长曾铁雄介绍,盐田保护区共有1020万平方米,当下,正围绕“一环五园区、一站一故事、一站一主题”,逐步在万亩盐田上筑起以盐文化为主题的工业旅游区——

  占地2000平方米的四合院旧仓库,如今是带起研学热的莆盐文化园。“这里原先堆满了从盐场上淘汰下来的老物件,包括脚踏风车、水车等。”曾铁雄告诉记者,“它们是了解制盐历史的微缩窗口,经过一番修整,真实还原了海盐晒制全流程,配合其他4个展厅,全方位对外展示莆盐历史文化。”

  盐场西侧,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风力发电机群绿能涌动、欣欣向荣。再往前,是翠涛连绵的岱前山,山下数千只白鹭聚集,灵动之美,蔚为壮观。一路之隔,元龟寺就坐落在盐场南侧,它是广化寺下属寺院,辉煌壮丽,草木葱盛,是难得的清净处。

  在莆盐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设版图上,主题餐厅、科普基地、研学营地、技艺展区、康体禅修、文创开发等模块应有尽有,此外,当地还计划围绕盐田保护区,修建10多公里长的慢道,在各个节点布局口袋公园,既造福周边村民,又为旅客增添观鸟、赏景、休闲的好去处。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眼下,一座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与时代风貌交相辉映的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呼之欲出。

  “凭借‘白色盐田、绿色生态、蓝色海洋、红色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我们将持续发力特色文旅产品开发,推动盐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曾铁雄说。

1850021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