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盐业文旅体验 助力千年汉沽制盐传统技艺传承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前身为“芦台场”,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是目前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的海盐盐场,已经有1099年的制盐历史。2019年开始,汉沽盐场以工业游作为标签,建成了长芦汉沽盐业展览馆和天津盐业风情游览区(东线、西线),为天津市级非遗项目汉沽制盐传统技艺的传承,探索了一条产学研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如今,延续千年的盐场历史又有了新的篇章。
天津盐文化
是城市文化之根的组成部分
民以食为天,盐为百味首。地处渤海湾与九河下梢的古代天津,作为盐的生产地和运输枢纽,曾以盐业和漕运为两大经济支柱,盐文化深刻影响着天津的历史与人文风貌。
在滨海新区长芦汉沽盐业展览馆里,记者了解到原来厨房里的“芦花海盐”背后竟有着传承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据介绍,宁河田庄坨曾出土一枚汉代陶器碎片,上面印有“大富牢賏”四个字,賏与罂通假,“大富牢”为专门管理煮盐灶户的单位。小盐河位于汉沽东南,西连蓟运河,相传为汉代曹操专为运盐开凿,从汉代到清末一直担负着漕盐外运。《宁河县志》记载“小盐河,汉沽也”。小盐河为明代以前的汉沽旧称。《宁河县志》记载,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卢龙节度使赵德均镇守芦台,并在芦台南部卤地设场煮盐,场名随地名,称“芦台场”。同时在新仓(今宝坻区)设榷盐院。明代后,随着晒盐技术的传播,晒盐技术逐渐替代煮盐,“芦台场”的盐产量大大提高。康熙十六年(1677年)盐运使司由沧州移至天津,由此使得大量盐商聚集天津,也促进了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其中一些盐商做了赈灾施舍、兴建园林、倡办学校等公益事业,客观上推动了天津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天津早期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
由于长芦盐被大量外运,九河下梢的天津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暂时储存盐的地方被称为盐坨地,时至今日,河北区的盐坨桥依然用它的名字讲述着其与盐业有关的历史。盐运需求也一定程度促进了天津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
在展览馆中,有一块刻有“PMR”字样的青砖,经确认“PMR”是Peking(“北京”旧时的写法)、Mukden(穆克顿,“奉天”满语的称谓)、Railway(铁路)的缩写,意为“北京穆克顿铁路”(后称京奉铁路)。京奉铁路是中国于清朝末年修建的一条铁路。京奉铁路最早建成的路段是1881年建成通车的唐胥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商运铁路。汉沽蓟运河铁路大桥位于唐胥铁路延长线,清政府为了将唐山煤炭、汉沽海盐通过海运运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李鸿章向长芦盐商集资约三十万两白银作为经费,修建了蓟运河上的汉沽铁桥,并专门定制了“PMR”砖。
盐业对天津文化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从天津人饮食喜欢咸鲜到天津海洋化工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盐业的影响,可以说,盐文化是天津城市文化之根的一部分。
盐业文旅体验
带领游人开启盐文化宝库
汉沽盐业已有千余年历史,古时铁锅煎盐、木板刮盐,后出现加工盐产品,生产工艺不断进步,积淀了深厚的盐文化。晒盐技艺(汉沽制盐传统技艺)2016年入选天津市滨海新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入选第五批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盐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盐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是中国最早的临海盐场之一,如何用好玩儿的方式,向大家传播汉沽制盐传统技艺,成为这座千年盐场面临的新挑战。
2019年开始,汉沽盐场以工业游作为标签,从“生产场区景观化、生产设施景点化、生产工艺和旅游路线一体化”入手,建成了长芦汉沽盐业展览馆和天津盐业风情游览区(东线、西线)。在盐业展览馆内,参观者可以通过汉沽盐场千年历史演变,了解长芦盐文化。在天津盐业风情游览区,游人可以现场感受到色彩斑斓的“七彩盐田”、洁白如雪的玉板生辉、巍峨壮观的玉砂仓廪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八卦滩”文化广场。天津长芦汉沽盐场东部还建有中国最大的现代化海盐生产基地——30万吨饱和卤水真空精制盐项目、海盐生物科技项目、国家水产科技示范园区(盐田虾生产基地),游客可以直观地了解海盐生产、生物科技、水产养殖等知识,体验现代科技带来的丰硕成果。
每年5月到10月间,七彩盐田195块结晶池的壮美,震撼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游客,万顷纵横的盐池在阳光照射下,蓝、黄、红排列渐变,宛如一个眼影盘。在“八卦滩”文化广场,木锨、大筐、盐杠等沿用千年的集盐工具,运盐用的无动力艚船,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使用的轧池机,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使用的拖轮,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使用的小型收盐机……这些工具虽然退出了生产舞台,却在文旅舞台二次登场,向游客讲述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与盐有关的故事。在古法制盐体验馆,游人不仅能够直观地了解到纳潮、初级制卤、中级制卤、高级制卤、结晶、采收等古法制盐流程,还能亲自动手尝试制盐——拿着工具在蒸发池中来回反复搅拌海水,让盐粒结晶,之后几人合力把盐堆到一起,并以竹筐捞出,完成盐的采收。
人们通过旅游体验,不仅观察到盐从哪儿来、最终到哪儿去,还充分了解到汉沽盐场制盐工艺从纳潮、制卤、结晶到起坨、放销的流程,学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少食盐、吃好盐的理念和方法。
汉沽盐场盐业文化旅游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董洪岩介绍:“为更好地呈现汉沽传统制盐工艺,本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指导原则,2023年,天津盐业风情游览区不仅完成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强化了景区景点建设。下一步,作为首批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我们将开展非遗传承系列活动,依托千年古场的生产工艺、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生命奇迹发展模式,策划相关主题活动,讲好天津故事,讲好滨海故事,讲好汉沽故事,讲好汉沽盐场昨天、今天、明天的发展故事。我们将结合国内比较成功的非遗传承实践案例,积极促成‘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企业’等工作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作非遗传承课程等,更好地将非遗传承融入基础教育,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带有地域元素的课程和产品。此外,我们还计划大力挖掘盐民游击队红色资源,积极筹建‘盐民支队故事馆’‘百里盐田生态科普体验馆’,打造红色旅游。让更多的市民朋友通过特色非遗文旅体验,感知盐从哪儿来,感受到海盐不仅仅是静态的,还有翻身、碰撞、结晶、微笑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