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碱业|破解藻类难题!公用工程脱盐水技术攻关见成效
夏季原水藻类暴发,一度让公司公用工程脱盐水厂房陷入“滤芯消耗快、成本高、维护忙”的困境。如今,这一难题被工艺员霍正珠带领的团队成功破解——他们创新碱液混合液浸泡优化滤芯使用方案,不仅让滤芯“寿命”延长,更实现月度成本下降、系统效率提升。
藻类暴发“惹事情” 滤芯消耗成“吞金兽”
夏季水温升高、水体营养富集,原水中的藻类便进入集中暴发期。这些看上不走眼的藻类,却给脱盐水厂房的保安过滤器带来大麻烦:大量藻类附着在滤芯表面,快速堵塞过滤孔径,导致系统压差急剧攀升,滤芯更换周期大幅缩短。攻关前的一组数据显示:藻类暴发高峰期,新滤芯平均仅能使用4~7天。按每5天更换6只、单只滤芯300元计算,每月仅滤芯采购成本1.08 万元。更棘手的是,每次更换滤芯都需要经历“停设备——保安过滤器放水——联系检修更换滤芯——测试——重新启动”等一系列繁琐程序,不仅占用大量巡检维护时间,还间接影响系统运行效率,成为制约成本控制与效能提升的双重瓶颈。
面对这一难题,中心工艺员霍正珠主动攻关。凭借多年水处理实操经验,他从抑制藻类活性入手,反复开展小试。经过多次摸索,他发现碱液与次钠混合液对藻类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一个大胆的设想随之成型——用碱液混合液对滤芯进行浸泡预处理,延长其使用寿命。 想法落地需要严谨验证。霍正珠带领团队立即开展专项对比试验,反复调整混合液配比与浸泡时间。最终,他们确定了最优方案:采用20% 浓度碱液搭配 1000ppm 次钠,将混合液pH值调节至12,对滤芯进行24小时浸泡预处理。 令人惊喜的是,该方案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原本因藻类堵塞废弃的旧滤芯,经预处理后竟能新增2-3天使用周期,滤芯复用率大幅提升,彻底打破了“藻类暴发期滤芯只能频繁更换” 的固有认知。 “保障生产供水稳定是核心职能,降本增效是技术创新重要方向。”公用工程中心副主任程启松表示,此次创新不仅产生直观效益3万元左右,更形成了“成本、效率、稳定性”多赢的综合效益,这既是霍正珠深耕技术的成果,也是团队协作攻坚的体现。 下一步,公用工程将此次创新实践为范例,持续开展创新攻关行动,鼓励更多员工立足岗位挖掘水处理系统的节能降耗潜力,为生产系统运行提供更稳定可靠的供水保障与更坚实的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