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后盐场
乔后位于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西北部,是云南的食盐产区之一,早在明代,采卤制盐在当地就已十分发达,为当时云南四井之一。当时的乔后称井,归白井提举司管辖,官府以库大使驻井,管理盐务。
清代,乔后井繁荣依旧,杜文秀占领期间,又增筑灶城、盐仓,使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辛亥光复后,云南地方政府改乔后井为乔后场,先后设场署、场务所、分署管理乔后盐政。
乔后有井硐三,即地宝硐、联珠硐、长发硐,均开于清代末叶,矿卤兼产。地宝硐内原无卤水,系由硐外浸入清水,经过硐脉,因以成卤汲用。其余宝国、天财二硐均已停废。上硐开于明洪武年间,至清咸同间封闭,民国十二年曾一度开复,包商承办,旋以妨碍正销,仍予封闭。此外,尚有水穴一处,系专充排泄长发、联珠各井硐清水及流通空气之用,其本身并不产盐卤也。
乔后场原有八十灶,当咸同间兵燹时,灶户逃亡殆尽,深恐盐课为累,至以最低价出卖而补贴以家具什物者。嗣杨玉科克复,招回流亡灶户,仍复业供煎。至无主领之灶份即用以奖从征战士,分别给予牌照。故有民灶官灶之别。民国时期仍有灶户八十户(亦也八十灶),并成里灶务委员会等机构管理盐业生产,下图即民国时期“乔后场灶务委员会矿务管理处之图记”。
过去乔后盐矿、卤兼产。采矿法以矿工入硐砸取矿石,然后运灶生产;采卤法即当时各井常用的木龙汲卤之法。
乔后制盐,系于每灶置深三尺、宽二尺之卤缸八个,以竹箩盛矿放卤缸内,浸一二小时,澄去渣滓,入锅煎煮,一二小时后即成盐砂,便另储一盐缸内,然后用木模筑成长圆形筒盐,再用炭火焙干,即可缴仓,成品每筒重十斤,清代每担约需薪本九钱五分。
乔后所产之盐主要通过骡马运销洱源、邓川、大理、漾濞、永平、保山、龙陵地方,清代时年销大照票32824张、小照票41610张,为云南的盐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乔后盐场改为乔后盐矿,古老的采矿和柴薪煎盐法被现代化工艺取代,1956年时正式成立乔后国营盐厂。2003年改制为云南盐化公司分支机构,2016年又改制为该司子公司。
2022年因资源枯竭而启动封坑程序,乔后古老的盐业就此划上句号,保留下来的历史古迹和工业遗址,则成为当年繁荣的见证,并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怀旧。